表面功能化在工业界和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它既能保护材料免受外界侵蚀,也能诱导材料产生新的物理化学性能。传统的表面功能化方法门类众多,有物理方法,例如涂附、喷涂、浸渍等;也有化学方法,例如电镀、热处理、化学处理等,这些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。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,表面功能化途径也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,微纳米尺度上的精确调控不但能够深度发掘材料的本征性能,而且可以赋予材料众多新颖的功能,例如自然界中荷叶出淤泥而不染、水黾能站在水面上、甲壳虫的鞘翅五彩斑斓等现象,都是因为其表面存在各种奇特的微纳米结构。但是,目前已开发的微纳米层次的表面功能化方法,如电化学沉积、气相化学沉积、纳米刻蚀、纳米压印等,一般都依赖于比较昂贵或特殊的设备,在材质丰富性、加工效率、后续功能化等方面仍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。开发高效、廉价、广泛适用的微纳米表面功能化方法已成为化学、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。
邱惠斌教授与Ian Manners教授(太阳集团电子游戏顾问教授)合作报道了一种在材料表面活性生长嵌段共聚物胶束刷的方法,该胶束刷的密度、长度和壳层化学等均能被精确调控(图1和图2),而且通过后修饰可以灵活地引入各类功能分子或纳米粒子(图2),因而在催化、抑菌、分离等诸多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。该研究成果以“Tailored multifunctional micellar brushes via crystallization-driven growth from a surface”为题于11月29日发表在Science上(https://science.sciencemag.org/content/366/6469/1095)。
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的Soto教授在同期Science杂志上以“Surface nanopatterning with polymer brushes”为题,对该项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:(https://science.sciencemag.org/content/366/6469/1078)。
图1 在材料表面引发活性自组装生长疏水性胶束刷